《教父》的餐桌

《教父2》最后一幕

如果教父系列电影仅仅是黑帮片的话,那么它们也不会有那么伟大了。

 教父三部曲是一幅描绘20世纪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历史的风情画,它不仅展现意大利移民在美国生活的全景,还重点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传统的意大利南部文化与英裔美国人的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的冲突,让迈克·柯里昂那样的,第二代意大利移民身陷双重角色中,他们承担着照顾家族的责任,他们为自己的美国梦所奋斗,他们也迷失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 要了解意大利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们共进晚餐。教父系列电影中有许多场戏就发生在餐桌上,它们各有侧重,有些只是对意大利家庭生活的白描,有些作为重要桥段出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有些甚至成为了点明影片主旨的关键情节。


 有趣的是,在《教父》中的第一场正式的发生在餐桌上的戏里,并没有出现意大利人。它发生在汤姆·哈根前去好莱坞为老教父的教子——过气歌手兼演员强尼·方丁争取电影角色时。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过场桥段,但它的内核的特殊含义在于,这是一个意大利家庭的爱尔兰裔养子用意大利的方式尝试说服一个犹太人老板的故事。

好莱坞习惯给美国的各个民族打上标签,意大利裔是黑手党,犹太裔是企业家,德裔是军人,爱尔兰裔是政客,如果还有中国人,那么多半就是开餐馆的了。这场戏的主角,正是成长在意大利家庭,从事政客标准职业律师的爱尔兰裔人汤姆·哈根和贪婪而精明的好莱坞犹太裔老板。

汤姆哈根尝试用老教父教给的“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好莱坞制片人,毕竟生意只是生意,既然强尼·方丁可以让制片人大赚一笔,为什么不选他为主角呢?而制片人愤怒的只是因为强尼·方丁抢走了他的女人。他断然拒绝了教父的请求,当然,接下来就是那个著名的马头情节了。

教父惯用的先“讲道理”,若不能和解则再“开出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的处事手段在系列电影多处情节中都得到了体现。从青年时代开始,老教父维托·柯里昂的这一性格就已成型。在反抗当地黑手党头目范伦科欺压时,即使自己身处下风,维托·柯里昂也始终是个讲原则的人。那么为什么“讲道理”会成为教父的人身信条呢?

20世纪初的纽约,意大利移民和爱尔兰人、德国人和犹太人杂居在一起,在这混乱的新环境中,美籍意大利结成了各种互助团体,它们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向外扩展,集合同一村籍和省籍的成员,这些团体成员遵循着互相帮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求必应的原则。当然,部分互助团体到最后成为了黑手党性质的组织。有趣的是,西西里人的成功之道跟“一是讲义气,二是兄弟多”有异曲同工之妙。老教父在和不同民族的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磨练了自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帮自己的意大利同胞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收养了爱尔兰裔的孤儿作为的自己养子。

在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里,也只有家庭至上的意大利人才可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对于老教父来说,虽然和养子汤姆情同父子,但汤姆并不是这个家族的人,他并没有要求哈根改姓,还认为他应该保有自己家族的姓名。对于那些家族之外的,意大利族裔之外的人,像维托·柯里昂那样的第一代移民不会投入任何特别的感情,对于他们来说,生意就是生意,除了“讲道理”和“无法拒绝的条件”之外,没有任何迂回的空间,一切要按规则来进行。 电影中的另几场餐桌戏则描绘出了意大利西西里岛家族处理家族事务时的典型场景。

在老教父被毒贩索伦佐枪击而生命奄奄一息之时,家族的男成员聚在一起商讨对策。此时的迈克·柯里昂无疑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他想为父亲做些什么,可无论是自己的哥哥还是父亲的老伙伴们,都认为他还是不要这么早插手的好。

于是他被安排在家打杂和接电话,在大家在餐桌上讨论事情时,迈克接到了女友凯的电话,凯要求迈克在电话中说“我爱你”,最终迈克没有说出口。在他看来,这时候实在是不合时宜。

 意大利移民双重身份的转换,移民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展现。迈克·柯里昂作为第二代意大利移民,不但有一个完全美式的名字,接受了美式教育,还曾为国参战立下军功,最后还找了一个百分百的英裔美国人作为自己的女友,除了和家族的亲情纽带,他已经是一个彻底的美国人了。
 在这个危险的关头,家族责任感让他想要为家族事务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属于他自己的美国梦,在进行到为国参加建功立业之后,只得暂时搁到一边了。


 克莱门萨看出了迈克的尴尬,将他拉到身边,告诉迈克应该学习如何为20个男人准备晚餐,当你只能打杂时,这是为家族事务做贡献应该掌握的基础技巧。对于克莱门萨这样的第一代意大利移民,他们是真正的西西里人,家族就是他们的一切。

这样的餐桌聚会在整个系列电影中出现了许多次,只是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餐桌上的人越来越少。在《教父3》中,同样是一场血雨腥风之后,餐桌上的家族会议只有四个人参加,迈克,康妮,老杀手奈瑞和文森特。这里面有一个女人,而三个男人之一的文森特还是大哥桑尼的私生子,本属于家族的边缘角色。此时的柯里昂家族,俨然后继无人。

这一情节,仿佛又回到了老教父白手起家之时,他和克莱门萨以及泰西奥餐桌聚会的场景。那时候,家族的餐桌上也只有那么几个人,但今日的孤单却倍感凄凉。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意大利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就像曾有美国梦的迈克一样,黑手党家族努力的想让自己的事业合法化,而家族的外围成员不断的离开家庭。

对于处于转型中的家族来说,军师还是做律师的好,打手也不再是必须的了。而到了《教父3》发生的1970年代,除了一直被放养的文森特,家里的孩子都不再也没有兴趣插手家族事务了,迈克的小儿子成为了歌唱家,汤姆·哈根的儿子则成为了一名神父。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那么的容易,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的阵痛,也在《教父》中的餐桌戏中得到了体现。

《教父2》现实部分的开场戏是迈克柯里昂以自己儿子名义做的慈善捐款典礼。在典礼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柯里昂家族的老成员弗兰克眼中看到迈克为家族美国化做出的改变,那些可能让每个西西里人所反感的东西一一出现——乐队不会演奏意大利音乐,老部下弗兰克求见迈克居然也需要和外人一起排队。此外,他还对迈克喝的香槟鸡尾酒表示不屑,因为西西里人需要的是葡萄酒。

而在典礼结束后的家庭聚餐所发生的故事,却讽刺般地说明了迈克的努力收效甚微。餐桌上聚集了几乎所有的家族成员,当然也包括姐姐康妮和她的新男友,二哥弗雷多和他的老婆还有老弗兰克。 祝酒时,弗雷多的美国老婆无法理解意大利语祝酒词的意思,还轻浮地和康妮的新男友眉来眼去,酒过三巡之后,她甚至和陌生男人跳起了贴面热舞。

餐桌调情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教父电影中,在第一部教父电影中,逃亡到西西里岛的迈克·柯里昂就在未来岳父家的餐桌上向自己的西西里心上人暗送秋波。但这两场戏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于自由开放的美国人来说,在公开场合调情属于司空见惯。而在保守落后的南部意大利,人们都对此呲之以鼻。对于西西里人来说,保护年青女子的贞洁是捍卫家族荣誉的一部分。姑娘需要被关在家里,不能随意的和男人调情,要和姑娘恋爱,必须得到其男性监护人的同意。在西西里时,美国人的迈克也需要遵守当地的规则,首先取得姑娘父亲的同意,才能和姑娘见面。

作为家族的掌舵人,对于迈克来说,维护家族的名誉是他的重要责任。这是迈克·柯里昂激烈反对姐姐康妮和她那个爱钱的美国男友在一起的原因,也是他对弗雷多无法控制自己的老婆而感到生气和无奈的原因。 整个教父电影中最重要的一场餐桌戏,则发生在第二部影片的结尾。

这时候的迈克·柯里昂几乎已是孤家寡人了,父母都已经去世,妻子也离开了他,在多次忍受二哥弗雷多的背叛和懦弱之后,为了整个家族的安危,他还不得不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在失去了亲人和爱人之后,并杀死了几乎所有可能阻碍他和过去说再见,将家族事业合法化的人之后,迈克陷入了沉思。

 《教父2》中的两条不同时空的叙事最终在此交汇,他回忆起了他在参军前父亲的生日宴会的情景。

这是大哥桑尼第一次将姐姐康妮未来的丈夫卡洛介绍给家人,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年轻,迈克还是一个大学生。在等待外出购物的父亲归来的时候,兄弟们讨论起美国对日宣战的新闻,大哥桑尼对那些为国征战的年轻人表示了鄙夷。迈克却抛出了一个让家人大吃一惊的消息,他自己已经应征参加了海军。 迈克的叛逆和成长是贯穿前两部影片的主题。突然宣布的参军计划无疑超出了家人的想象范围。脾气暴躁的大哥桑尼差点就要打他,只有善良的弗雷多还表示出对迈克的支持。

迈克说:“我不需要父亲的计划,他有他的计划,我有我的计划”。迈克本想去实现自己的计划,但最后,他选择了承担家族责任,放弃了追求自由、独立、自我实现的美国梦想。

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他的意大利血脉的宿命。新老两代教父,两代意大利移民的代表最终都需要扛着整个家族前进,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的不同命运,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选择了把家族的责任与名誉放在第一位。

这也是在教父系列电影中,许多人看重的东西。这些传神的餐桌戏,也只有科波拉和马里奥·普佐这样的意大利移民的后代才能创作出来,也只能被意大利裔演员所演绎。《教父》不是在教导年轻人如何犯罪,如何成为黑手党。它讲述了每一个意大利移民后代所熟悉的故事,它教他们如何成为美国人。它教会了每一个男孩,让他们知道成为男人需要做出什么样的牺牲。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