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 Blood》读后感

2018年本书出版之后,Elizabeth Holmes和她的Theranos终于彻底凉了,但难以想象的是,她的骗局居然撑了15年。

当然,如果把2003年Elizabeth退学创业开始算这个骗局的起点,也是不公平的。2010年之前,这个创业项目虽然漏洞很多,公司的各种管理也十分混乱,但要说他们一直在处心积虑地造假,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实际上,书里前10章描述的混乱的公司状况,在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会出现。

典型的问题当然包括任人唯亲。Sunny是Theranos实际上的二把手,但他也是Elizabeth的男朋友,而这个关系一直没有真正的被公开。Sunny是巴基斯坦人,真名也叫Rajesh什么的,硅谷软件工程师出身,通过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积累了自己的原始财富。

Sunny在Elizabeth创业的早期是以投资人和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比Elizabeth大20岁左右,他们在后者大学期间参加的一个普通话学习项目中相识,建立了非同寻常的感情。通过书里的描述,Sunny基本上在Theranos扮演了CTO+COO的角色,很多事情他都要直接插手,但Elizabeth给他的Title非常的模糊,也从未在员工面前明确的说明他所管理的具体业务。当然,他也根本不了解机电工程和生物医药领域,对他们要做的产品的涉及的技术完全一窍不通。

作者写Sunny的切入点是Elizabeth的大学好友,通过她的视角来讲述了一些她对Sunny的不好的看法。当然,除了大学好友,Elizabeth的亲弟弟也被她弄进了自己的公司,然后弟弟又拉了他的一波朋友进来,作者在书里写到,这些裙带关系的员工大多身居高位,但他们对工作的投入还不如许多普通员工。无论是非常强势的Elizabeth还是异常暴躁和自我的Sunny,在对其他员工进行高压统治的同时,对这些特殊员工却始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Elizabeth Holmes和她的“一滴血”,在早期的构想中,采血量比这还要少。

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谁不愿意找自己信任的人呢,大多数公司都有这种情况,小公司尤其明显。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尝试推出的验血工具,滴血成金的核心产品,从理念上来讲,就是完全不可行的。

Elizabeth是Stanford生化专业的辍学生,但她对科研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读了两年书就选择了退学创业。她的创业点子来自于她在亚洲实习期间的突发奇想,那时候SARS正肆虐亚洲地区。她认为现有的血检手段非常的繁复,自己可以想出更好的方式。

这个更好的方式就是用便携设备采集少量的血,在便携式设备中完成所有的测试。

事实证明她真的是Too young,too simple。原因也很简单,几滴血的量根本不够同时做这么多的血液检测,通过机器自动进行的血液的采集和输运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更不要说很多种类的生化测试实际上是互斥的,这么少量的血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测试。而他们也没有在检验方法上做出任何创新,使用的手段都是业界成熟的常规方法,唯一的亮点就是尝试做的小型化工作。

Edison — Theranos第一个有功能的原型产品

而设备小型化的工作也不是只有他们一家在做,当他们正在研发原型产品Edison时,发现市面上已经有公司推出实际产品了。而这种竞品在宣传上也比较坦诚,它只能进行12种相对简单的常规测试,而且需要的血量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由于Elizabeth坚定于她的一滴血理念,这台Edison的内部没有使用管道输送样本,而是花3000美金买了一个小型工业机器手臂,负责把血样从采集的位置搬运到内部的化验台上。当然,贵的东西一般都是好用的,Elizabeth坚持的一滴血理念似乎可以进行下去了,但机械臂的噪音实在是太大,于是这个黑白的小盒子里,还增加了额外的措施去掩盖机械臂的噪音。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这个产品都只能算是实验室习作,不仅功能有限,可靠性还很差,重要的是这东西死贵,批量生产是不可能的,于是公司又开始研发代号为miniLab的产品,试图在技术上实现Elizabeth吹出去的牛逼——用极少量的血完成超过百种指标的血液检测。

当然,作者也承认,这种边吹牛逼边研发产品,尝试最终赶上实际进度的现象在硅谷十分普遍,甚至有个词Vaporware(雾件)来形容这种基本上不存在的产品。但是医药健康领域和软件或互联网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为前者是真的会死人的。

Theranos的大规模欺诈行为始于他们和大型医药零售商的合作。他们用 Johns Hopkins 医学院的背书来说服连锁超市Safeway和他们合作,还和医药连锁公司Walgreens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换取了两家公司的投资和低息贷款。但这个所谓的背书只是一个写着免责声明的简单文件,只能说明他们的产品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但根本没说有什么经过同行评议的实际效果。

2012年,和Walgreens的合作延期多次后,Theranos承诺的服务终于不得不开始了,但他们仍然没有能力用自己的设备进行可靠的血液测试,包括代号为miniLab的在研产品。

于是他们就采购了大量西门子的血检仪器,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开辟了一块区域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在Walgreens的健康中心为病人采集血样,然后送回加州的实验室里进行检测。没有即时的结果,也没有现场的演示。为了和宣传保持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采集少量的血。

但这些微量的样本根本没法用在西门子的商用仪器里,Theranos的研发人员对机器进行了改造,最终使用稀释样本的方法成功地将机器运转起来,出结果后再根据稀释程度人工计算出一个检测结果。任何一个接受过实验科学训练的人,都明白这个方法是多么的扯淡。

本书的高潮从第19章开始,作者本人终于出现了。作者的出现也非常的曲折,要从Elizabeth小时候的邻居Fuisz家族说起。

Richard Fuisz和Elizabeth的爹妈同辈,是一位资深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在早年听说Elizabeth的创业之后,他顺手给自己申请了一个专利,覆盖了Theranos产品的一个可能的应用方向,这也为后来两家的恩怨埋下了种子。

2012年Theranos发起了对Richard Fuisz还有他儿子John Fuisz的专利诉讼,称John Fuisz在供职一个律师事务所期间发现了Theranos申请的专利并透露给他的父亲,Richard Fuisz从而申请了这个冲突专利来敲诈Theranos。

这个指控当然是莫须有的,John Fuisz和Richard Fuisz关系并不好,他根本没有什么理由透露这个会危害自己律师生涯的信息给他爹,而且在John的律所为Theranos处理专利的期间,John根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信息。

但Theranos和Elizabeth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他们请了最好的律师,抓住了Richard Fuisz早年的一些污点,试图用持久战拖垮对手,让他放弃这个专利。

美国的法律体系的平等永远体现在有钱的一方更为平等,虽然Richard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他的个人财富也支撑不起这样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尤其是对付Theranos这样的重量级对手。2014年,在花费了超过200万美元之后,他终于选择和解,放弃了他的专利所有权。

虽然败了,但Richard也是很不爽的,他一直对Theranos的技术有所怀疑,他意外的从一个医药界的老朋友那里听说Theranos是西门子的重要客户之一,经常会有西门子的技术人员上门为Theranos的实验室服务。

在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怀疑寻找更多证据的时候,意外地在领英上发现了离职的Theranos实验室主管Alan Beam的名字,在经历长时间的挣扎之后,Alan Beam终于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选择了离开Theranos。Richard Fuisz和Alan联系后,他承认了公司存在严重的欺诈行为,Theranos承诺的200多项检测中,只有不到20项是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的,而且设备的有效性测试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公司一直在利用各种手段欺骗合作伙伴和监管机构。作为一个医生,他违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他希望有人把这件事公开给媒体。2014年底,他们最终找到了作者本人,华尔街日报的王牌调查记者John Carreyrou。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John Carreyrou亲自出马

John Careyrou通过和Alan接触,开始了他的深度调查,在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逐渐理清了整个骗局的来龙去脉。出于知情权考量,他很早就告知了Theranos他将推出一篇调查报道,并希望和Theranos会面,澄清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而Careyrou和Elizabeth的豪华律师团的精彩攻防,实在是令人窒息。当然身为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的Careyrou也不是吃素的,硬碰硬地化解了许多正面冲突,在和数十名前员工,医生,病人和合作伙伴的进行沟通调查之后,他有信心用他的报道戳穿Theranos的骗局,即使在他调查进行的期间,华尔街日报的大老板,传媒大亨默多克还往Theranos里面投资了超过1亿美金。

Careyrou在书中也写到,其实这个事情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如果有专业人士或者监管机构早一点提出异议,Theranos这个骗子公司根本不可能存活这么长的时间,并置如此多人的健康于危险之中。而通过他的明示和暗示,我可以容易地总结出女皇的新装无人揭穿的主要原因。

首先,Elizabeth在营销和PR方面的确是个天才,她完全按照自己的偶像乔布斯的风格行事,甚至从一开始就拷贝了乔布斯经典的黑色高领毛衣。她的家族关系也对他助益很多,她的母亲曾是美国国会国防与外交政策副官,父亲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海外机构工作,她很懂得如何和人打交道,并利用这些关系来达成她的目的。她的人格魅力扭曲了她身边的人,利用她家族的关系作为基础,让许多不懂生物医学的大人物为她投资,为她站台,甚至为她辩护。这些大人物包括但不限于:

前国务卿乔治 · 舒尔茨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在2012年之后加入了董事会,并通过其在胡佛研究所的影响力和关系,拉了更多的大人物进来。

前四星上将马蒂斯,对,就是特朗普后来的国防部长

Elizabeth和Mattis的关系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早建立,在后者担任陆军司令期间,曾推动了一个Theranos的合作项目,尝试将Edison用在伊拉克战场上,当然最终这一切并没有发生,负责评估项目可行性的军官发现Theranos根本没有资质去进行FDA授权的临床试验,哪怕是最低要求的实验都不行。不过这段小挫折并不耽误Elizabeth对外宣传自己的产品已经应用到了中东战场并拯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

此外还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亨利 · 基辛格博士。

Elizabeth深不可测的关系网和公关能力在公司发展早期就有所体现,她深受中老年男性的喜爱。Sunny比她大20岁,她寻找的投资人和董事会成员大都是中老年男人,大家都把她当成女儿或者孙女看待,并对她的理论和构想深信不疑。舒尔茨的孙子Tyler曾经作为重要线人和Careyrou沟通,在Theranos察觉到这件事并威胁要指控Tyler时,舒尔茨老爷爷居然毫不犹豫的站到了Elizabeth的那一边。

当然,政治背景深厚的Elizabeth的争议行为也包括其他国家的人不是人系列。早年她就利用关系获取了在墨西哥和泰国进行了临床实验的机会。在猪流感泛滥的泰国,血检其实并不是检测流感的最好手段,对鼻涕等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检测本能更快地甄别出流感病人。

其次就是Elizabeth和Theranos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他们花巨资和部分股权请了David Boies及其律所为其服务,并让Boies进入了董事会。

David Boies, 律师界天王级人物,曾主导微软垄断案,甲骨文对Android侵权的诉讼

Theranos直至始终都喜欢以保护商业机密为由,抡起法律棒子到处敲人,许多对公司颇有微词而被动或主动离职的员工,都被要求签下了极为复杂的保密协议,如果有人敢泄露公司造假或欺诈的秘密,他们有足够的钱让任何一个普通员工倾家荡产。前文提到,Fuisz一家为专利纠纷案花费差不多超过200万美金,才勉强做到狼狈地全身而退。就连舒尔茨的孙子Tyler也为他作为线人而付出了40万美元的代价,更不用说那些为了H1B签证挣扎的外籍雇员了。

最后当然是一路走来的好运气了。08年经济危机之后,在美联储降息的大环境下,硅谷的投资环境一下子又变好了,随着Facebook和Twitter的崛起,许多游资开始寻找下一个明星创业公司,Theranos也是在这时候和Safeway和Walgreens建立了合作关系,从这两家公司拿到了续命的钱。而这也是Elizabeth开始忽悠的起点,在此之前,他们本来尝试和传统的医药厂商合作,比如瑞士的诺华制药。但这些合作最终都被对方放弃了,原因都是Theranos的原型产品离符合标准还差的很远。在大多数情况下,Theranos甚至不能进行一次完整的产品演示。

选择和不那么专业的合作伙伴合作,把失败而终结的合作关系描述为成功的过去,是Theranos在后期进行欺诈的一个常规手段,基本上都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达成的。

好莱坞已经选了Jennifer Laurence扮演Elizabeth,让我们期待电影上映

作者认为Elizabeth可能有反社会人格,在Theranos最后的巅峰时刻,她的公司制造了超过百万张不准确的检测报告,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安危,而这些通过Walgreens的健康中心进行血检的病人,大多数是缺少医疗保险而寻求廉价治疗手段的病人。而与此同时,她却在TED演讲上大谈自己年幼时,自己的叔叔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而过早的因为癌症离世,这一事件如何给她自己留下了童年阴影,而她又是如何走出阴影开始创业,用这改变世界的“一滴血”技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她的自恋型人格,或许让她真的相信了自己的谎言已经成真。并不出人意料的是,她和她的叔叔并不亲密,这个故事基本上就是现编的。

如果有幸看过一点Elizabeth的影像资料,肯定会对她的低沉嗓音印象深刻,当然这也是刻意的,刻意到哪种程度呢?基本上就跟布鲁斯 · 韦恩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时候一样。我们都知道布鲁斯老爷精神有点问题,在读完本书后,我完全同意了作者最后时候抛出的观点。

她就是个Sociopath,别再放出来害人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