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电影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每一篇评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文字都喜欢引用他的自述。和他的前辈希区柯克相比,诺兰也许还不能被称之为大师,但他积聚人气和票房的速度也让悬疑大师望尘莫及。出道仅15年,拍摄了8部长篇作品的诺兰已经俨然成为在世的最具成就的导演之一。

这个浮躁的时代让诺兰迅速成名,但也不能免俗地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脑残粉。5年前,在《黑暗骑士》上映之时,IMDB评分一度紧追《教父》,而此后数月粉丝们在IMDB上的疯狂刷分却最终让《肖申克的救赎》登上了评分排名第一的宝座,似乎成就了一场“诺兰式”的剧情逆转。对于许多人来说,诺兰又是过誉的。有人认为在他的处女作《追随》之后,他从来没有超越自己。他始终用标志性的交叉剪辑来创作他心目中的悬疑故事,而最终可能只是像伍迪·艾伦那样,被称为一辈子只拍了一部电影的导演。

诺兰喜欢用剑走偏锋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用它来创造悬念,用它来吸引观众。要合理的评价诺兰,我们也需要在两极分化的评价中找到平衡,从光影切割而成的记忆碎片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追随》

《追随》以一段独白开始,这样漫不经心,时而游离于画面之外,时而神经质的独白几乎贯穿在诺兰的所有作品之中。在影片的开头,当观众们普遍还没有进入观影状态时,诺兰总是会给出关于情节走向的重要信息。很多时候,他已经轻描淡写地告诉了我们答案,只是没有人在意罢了。在12年后的《盗梦空间》里,诺兰也在影片开头用十分钟的时间讲述了游戏规则,而不幸错过了前十分钟的观众,大约只能梦游般地度过剩下的两个小时了。

《追随》的片长不到70分钟,主要演员只有四名,诺兰却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剪成了三段来讲述,各段故事剧情同时按时间顺序发展,互相交织,最后交汇于影片结束前10分钟,一层层揭开谜底,成功地将悬念留到了影片结束的最后一刻。

要理解诺兰,《追随》一定是一门必修课。在本片中,几乎能够找到诺兰电影的所有元素——首先是时间乱序加交叉剪辑的叙事方法。影片开始于一个年轻人向一个中年男子讲述发生在近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来看,这似乎是个标准的倒叙故事。而当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时,观众们突然发现故事从男主角最早的回忆莫名其妙地转移到了另一个故事中,刚才出现的角色似乎也消失了。在本片中,诺兰用黑白画面模糊了场景之间的切换。此外,由于剧情的设置,两个男主角的外型颇为相似,男一号还在片子中换了一次发型,这些细节处理都在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们满头雾水。就拿男一号换发型的情节来说,换发型后的男主角直接出现在了长发男主角的一幕戏之后,没有任何的征兆和提示,影片开始后不久,观众们大概已经弄不清谁是谁了,在迷惑了观众之后,诺兰才慢慢交代了两位主角外形相似和换发型的原因。

如果诺兰只会用混乱的剪辑来愚弄观众,他也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了。在这部处女作品中,诺兰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他精心设计的故事伏笔,以及层层嵌套的故事结构。本片的核心是一个“骗中骗”式的故事,诺兰先后数次将观众引向错误的思考方向,而又在故事中偷偷埋下了真相的碎片,并在影片的最后时刻将线索汇总,揭开全部的秘密。

30岁后仍然是作家怎么办

此外,为表现人物情绪使用的快速剪辑镜头,神经质的主角,似有似无的开放式结局,都在本片中得到了体现。最后当然还有诺兰在每部电影中都夹带的私货——那些暴露他文艺青年本性的金句:“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 “一个二十几岁,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多半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作家。”“你若不把东西拿走,他们就不会意识到曾经拥有什么。”

这些手法在诺兰之后的作品中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看,诺兰的确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追随》的黑白影像也许是他口中的那些奇思妙想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自然流露。但浑然天成不加修饰等形容词同时意味着青涩。在此后的作品中,这些元素时而被刻意设计,时而仅仅流于表面,它们存在于各式各样的创造性组合之中。诺兰并没有停止不前,他一直在尝试升级自己的电影理念,每当有人觉得他的技法就要被人看腻时,他却仍然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就算是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评家,在一次次被诺兰欺骗之后,也不敢再理直气壮地使用“故弄玄虚”等形容词。

影片的最后,男主角口中描述的似乎之存在于传说中的柯布消失在人群中,无人追随。而在《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男主角也叫作柯布。这两个柯布是否真的存在,只是幻觉或是分裂的梦境,只能交给观众们去猜想了。而属于诺兰的筑梦传奇,才刚刚开始。

《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是一部真正的实验性作品,改编自克里斯托弗·诺兰弟弟乔纳森·诺兰的小说,属于未来的黄金三人组合只待大卫·S·高耶。

《记忆碎片》由盖伊·皮尔斯主演,讲述了一位只拥有10分钟短期记忆的男子为妻子报仇的故事。为了营造和男主角一样感同身受的失忆体验,诺兰将影片剪成了45段,并打乱了片段的时间顺序,将故事片段分为黑白的倒叙和彩色的正叙,让观众和男主角一起体会了失忆的痛苦,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想要一遍看懂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反复拉片,做好笔记才是观看它的正确方法。和《追随》一样,诺兰一开始就把结局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而待我们看完整部影片,仍然很难理解男主角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风格凌厉的实验必然招致极端的评价。《记忆碎片》在上映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它获奖无数,被无数的文艺青年所追捧。诺兰也因此获得了好莱坞制片商关注,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商业电影之路。同样,被弄得晕头转向的普通观众和批评家们开始埋怨诺兰风格的一切,反对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故弄玄虚的剪辑,快速杂乱的镜头,粗糙的故事情节纷纷被人们所诟病。有趣的是,因为同样的东西,有些人讨厌他,有些人喜欢他。

而在现在回过头来看《记忆碎片》,让大多数观众所困惑烦躁的,也许只是和盖·皮尔斯扮演的男主角一样不可逃避的,自我身份的迷失,这也是诺兰电影永远无法回避的主题。从《追随》到《致命魔术》,再从《盗梦空间》到《蝙蝠侠前传》三部曲,诺兰镜头下的主角们始终迷失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无论他是游手好闲自称作家的失业青年,还是能够为声望付出一切乃至牺牲生命的魔术师,再或是游走于人类梦境窃取思想的工程师,甚至是富可敌国却喜欢跑到第三世界国家体验生活的布鲁斯·韦恩。

而在本片中,诺兰用碎片剪辑成功地让观众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代入感,以至于所有身陷其中的观众在同情男主角的同时,都忘记了一个记忆只有10几分钟的人,本才是最不可被信任的存在。这样看来,诺兰并不只会用剪辑来营造悬念,他也擅长把逻辑严密的高楼大厦悄悄地建筑在针尖之上,为最后的剧情逆转做好准备。

《记忆碎片》让诺兰尝试了自己的极限,此刻的他已经做好了接受下一个挑战的准备。而这一次,并没有奇想自由发挥的空间。

《失眠症》

诺兰在《失眠》片场“指导”罗宾 威廉斯

大多数导演在真正成名之前都曾无奈接受对某部影片无完全控制权的处境。他们或因为之前的某部独立电影而崭露头角,在某个艺术小圈子里得到了声誉。而现在,进入主流商业电影市场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他们需要为投资人拍摄一部影片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没人跟钱过不去,即使你想继续玩你的艺术,也需要好莱坞大亨的钞票支持。有的人虽然几乎搞砸,但在那之后又证明了自己;有的人甚至因该影片而名声大噪,而自己却不甚满意;但更多的人在完成这样的尝试后彻底地沦为了一个流水线导演,艺术生命就此终结。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拍摄《斯巴达克斯》时得罪了几乎所有人,影片上映时不愿在影片上署名,直到数十年后仍不愿承认它是自己的作品,但就电影本身而言,他的确是成功了。科波拉在拍摄《教父》时不仅缺钱,连导演位置都是朝不保夕,选择影片场景,修改剧本都要小心翼翼,事后他回忆起拍摄过程,更是感慨万千。

2002年,同样的问题摆在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面前。虽然在2000年上映的《记忆碎片》为诺兰赢得了声誉,但他仍需要在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证明自己。而《失眠症》即是这样的一篇命题作文。该片翻拍自1997年的一部挪威电影。除了故事背景的美国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剧本改编的空间,而诺兰对本作的剧本没有实际的控制权。

 对通过《记忆碎片》,或之后的那些主流商业大片《侠影之谜》、《致命魔术》或《盗梦空间》等认识诺兰的人来说。观看这部影片可能无法让你找到诺兰影片通常会带给你的那种感觉。既没有《致命魔术》或《盗梦空间》揭晓谜底时画面闪回交织而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没有《蝙蝠侠前传》系列里引人深思的发问或是气势磅礴的大场面。除了用的让人头晕的快速剪辑和少数闪回片段,几乎看不出什么诺兰风格,在其他作品电影中惯用的交叉剪辑叙事更是难寻踪迹。

《失眠症》——三位学院奖得主护航的保姆作品

《失眠症》也许是最不诺兰的作品,成名之后的诺兰也很少提及它。虽然在这部作品中,有着强大的卡司阵容为他保驾护航,阿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和希拉里斯万克的名字和他们名字前的“Academic Award Winner”几乎占据了电影海报的全部,以至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名字被挤到了很难察觉的小角落里。

在影片DVD的导演评论中,诺兰表示他仍在尝试用主观性叙事来为观众讲述故事,这也就是说,和《记忆碎片》一样,诺兰将主角的情感表达融入观众的视角,以期待观众和主角一样感同身受。

在剧本受限的情况下,诺兰无法分割故事多线叙事,只好在镜头语言上下功夫来表达人物的情绪。为表现阿尔帕西诺扮演的男主角警察多默错杀同事后,在阿拉斯加的极昼陷入失眠的困境,镜头反复地在窗帘,电子钟,男主角的脸上切换。而在此之前,诺兰还频繁使用了指向模糊的闪回片段来表现困扰多默内心的上一案件的细节。

而这些镜头语言的使用,却始终显得过于刻意。片长111分钟的《失眠症》包含了3400个镜头,诺兰也许只是在抗议自己对剧本失去控制权,他一边用夸张的快速剪辑表达情绪,又一边漫不经心地拍摄着阿拉斯加美丽的极昼景色。这样时而头晕时而沉闷影片结构不免让观众昏昏入睡,诺兰并没有实现影片名般的承诺,本片自然只能获得其所有作品中得最低评价了。

多年以后,面对盗梦小分队,克里斯托弗·诺兰一定会想起他在阿拉斯加拍摄极昼时的日日夜夜。《失眠症》拍摄的虽然是现实中的阿拉斯加,却因为极昼的存在让一切显得宛如梦境。当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多默深夜偷跑出旅馆销毁罪证时,他一人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犹如多年之后盗梦者制造的梦境,而对于多默那样想要逃避现实的人来说,进入梦境,也许才是真正的醒来。

黑暗骑士传奇

《侠影之谜》

当诺兰将要拍摄一部蝙蝠侠电影的消息传开后,业界和影迷都可谓充满期待。《蝙蝠侠》作为DC漫画中人物设定优良,电影改编和二次创作潜力巨大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经历了90年代几部《蝙蝠侠》系列电影的烂片大轰炸之后,各方面声誉已经跌至了谷底。蒂姆·波顿1988年的《蝙蝠侠》成就了尼克尔森的小丑,影片本身也深深地打上了他独特审美风格的烙印,成为了超级英雄电影中的经典作品。此后的蝙蝠侠系列电影每况愈下,好莱坞的超级明星们前仆后继地倒在《蝙蝠侠》电影中,乔治·克鲁尼,尼可·基德曼,乌玛·瑟曼,金·凯瑞,阿诺·施瓦辛格,无一例外。

《侠影之谜》是诺兰独自掌控大局的第一部商业电影作品,诺兰终于能够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打造一部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作品。在《侠影之谜》的创作人员名单中,我们首次发现了大卫·S·高耶的名字。

诺兰兄弟和高耶从弗兰克·米勒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蝙蝠侠·元年》中吸取了灵感,并引入东方神秘主义元素,对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之路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为电影加上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诺兰没有过多地在电影剪辑上玩花样,只是在影片前20分钟描述布鲁斯韦恩心路历程时使用了一些标志性的闪回镜头,整体保持了商业电影沉稳的线性叙事格局。

在《侠影之谜》中,诺兰还首次表现了他对大场面的热爱,众所周知,诺兰不是一位传统科班出身的导演,他很少为要拍摄的镜头绘制故事版和分镜,蝙蝠侠电影中的宏大格局几乎全来自于他对漫画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奇思妙想。《侠影之谜》成就了许多经典的动作场面,当布鲁斯·韦恩在超声波吸引而来的蝙蝠群中从天而降时,似乎也在向全世界宣告,蝙蝠侠电影新时代的诞生。

《侠影之谜》并没有脱离《元年》对蝙蝠侠起源的重新解构,除了跑到中国接受劳动改造这样与时俱进的原创剧情,《侠影之谜》在剧情设计和思想表达上的许多创新之处也许都要归功于弗兰克·米勒。无论是布鲁斯·韦恩的灵魂治愈之路,还是高谭市暗流汹涌的社会变革,或是戈登警长成为重要角色,甚至还有那些被命运摆布,在高谭市沉浮的芸芸众生,都可以在《元年》中寻得踪迹。漫画原作者弗兰克·米勒,这位也创作了《罪恶之城》的漫画家及导演,在20多年前就为蝙蝠侠的新生奠定了基础。

但诺兰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没有拘泥于漫画的条条框框,教条般地为原著背书,而是在吸收消化优秀的元素之后,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将它们展现给观众,他和高耶为电影创作的精炼台词,以及为大场面营造出的画面感,让蝙蝠侠电影在“酷”的方面秒杀了任何超级英雄电影,当观众们为这个反英雄的故事内核叫好时,也意味着属于蝙蝠侠的电影符号,已经和90年代那些低端的娱乐片分道扬镳了,而此时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仍然在酝酿着真正意义上的颠覆。

《黑暗骑士》

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希斯·莱杰

无论是从社会影响力、票房成绩以及各方评价来看,《黑暗骑士》都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它在2008年引发的话题性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由于小丑,蝙蝠侠以及哈维·邓特所引发的思考触及了道德抉择及社会公义等敏感问题,电影所表达的内容被许多人过度解读,他们赋予了《黑暗骑士》非同寻常的意义,对诺兰在电影中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希斯·莱杰的意外死亡,更是让沉浸在小丑的疯癫世界里不能自拔的人们震惊不已。

而对于蝙蝠侠漫画的原著党来说,《黑暗骑士》即使吸收了弗兰克·米勒原著漫画《黑暗骑士归来》诸多精华元素,它也不再是一部纯粹的蝙蝠侠电影了。部分偏激的漫画迷甚至宣称:它是一部有蝙蝠侠出现的电影,但它并不是蝙蝠侠电影,只是一部诺兰的电影。

《黑暗骑士》以一场惊心动魄的银行大劫案开场,我们的主角小丑直到最后一刻才在他设计的连环杀局中现身,在杀光了所有的同伙后,驾驶着载着钞票的校车扬长而去。诺兰在这幕开场大戏中运用了简练快速的剪接风格,在这短短的5分钟内,全方面多角度的镜头调度让观众一览了抢劫计划的全貌,而匪徒口中寥寥的几句台词又不经意间勾勒出了小丑神秘莫测的形象。

如果说小丑出场的表现手法是新式的,是“诺兰式”快速剪辑的镜头语言;那么剧本内核所描绘的小丑登场却是古典的,他存在于传说中,他比传说还要残忍无情,反抗匪徒的银行经理大声吼叫着,斥责匪徒根本不知道自己打劫的是谁的钱,感叹着今日的坏蛋早已失去了过去的帮派分子所拥有的荣誉与担当。在这紧张气氛几乎令人窒息的5分钟内,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小丑的出现。小丑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是最完美的罪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犯罪目的;他是蝙蝠侠最强大的对手,又是蝙蝠侠灵魂与信仰的一面镜子;他是蝙蝠侠内心中无法逃避的噩梦,又是蝙蝠侠成为黑暗骑士之路的投名状。

在遇到小丑之前,在说起那些滑稽的蝙蝠侠模仿者时,布鲁斯·韦恩还能和管家阿福一起谈笑风生。他可以自由地过着富二代和蝙蝠侠的双重生活,单纯地相信在戈登警官和哈维·邓特的共同努力下,高谭市终将重获新生。但他也许从未意识到,他那看似坚定的信仰构建的高楼大厦,从小丑闯入高谭市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黑暗和光明

一个城市的真正堕落是从最好的那群人的堕落开始的,诺兰在《黑暗骑士》中抛出了这样的观点。小丑的犯罪计划是要将高谭市推下信仰破灭的深渊,他想要测试高谭已经堕落到何种程度,于是他抛给两条船上的普通人和罪犯生与死的道德抉择;他想要证明蝙蝠侠是和他一样的神经病,于是他无数次引诱蝙蝠侠杀掉他;他想要证明代表正义的检察官哈维·邓特也会随意践踏他曾经坚定信仰的法律,成为被仇恨蒙蔽了内心的罪犯。

小丑在抢完银行之后留下了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那些杀不死你的东西,会让你变得更加诡异。他相信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可以被他逼疯,当他把哈维·邓特和瑞秋的生死抉择抛给蝙蝠侠时,他或许早就猜到了事情的结局。他不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让蝙蝠侠越过罪恶的边界,在蝙蝠侠将小丑踢下楼时,他仍然疯狂的大笑,他大概坚信蝙蝠侠永远都不会杀死他。因为在小丑眼中,布鲁斯·韦恩是和他一样的精神病人,坚信着那些可笑的信仰。而对于高谭市的光明骑士,瑞秋的死和那烧毁一半的英俊脸庞虽然无法直接杀死哈维·邓特,但却有足够的力量击碎他的信仰。

一个人成长要分为几个阶段,当《侠影之谜》的故事结束时,布鲁斯·韦恩获得了新生,他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他认为自己能够以一己之力拯救高谭;在《黑暗骑士》结束时,他终于明白有些事无论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无能为力。但小丑还是低估了蝙蝠侠,低估了布鲁斯·韦恩。因为韦恩愿意为他的城市献出一切,无论是荣耀还是生命。对于高谭,布鲁斯·韦恩和蝙蝠侠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法律只是规定了我们不能做什么,它不会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这个城市需要信仰,这个城市需要光明骑士。影片的末尾,在汉斯·季墨气势恢宏的配乐中,当黑暗骑士伴随着戈登警官的独白消失在夜幕中时,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名字从黑暗中浮现,向世人宣告着,超级英雄电影的重新定义已经完成。

《黑暗骑士崛起》

完美结局

2012年,在《盗梦空间》帮助诺兰达到事业巅峰的两年之后,他终于为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蝙蝠侠前传的最后一部作品,《黑暗骑士崛起》。

在这之前的两部作品里,诺兰分别在内在和形式上突破了自我,而《黑暗骑士》和《盗梦空间》最终也都收获了惊人的票房成绩。诺兰仍然是我们熟悉的诺兰,那个话题和争议的制造者,比他深刻的人赚的没他多,比他更专心拍商业片的人赚的还是没他多,无论是批评家还是普通影迷,都在期盼着《黑暗骑士崛起》的成功和失败。

《崛起》也是诺兰迄今为止参与的最大制作。除了克里斯蒂安·贝尔、迈克尔·凯恩、加里·奥德曼和摩根·弗里曼这些老面孔,“盗梦组合”和安妮·海瑟薇的加入让本片的卡司阵容熠熠生辉。如果说《黑暗骑士》还只是诺兰心中的城市寓言,那么《崛起》则是在各方面都无愧于史诗巨制的传奇终结。

诺兰终于没有在镜头中模糊高谭市的形象,它是高谭,也是纽约。电影的视角也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黑暗骑士》已经讨论了关于道德和法制的问题,《崛起》充斥着对现实的影射,这意味着诺兰将尝试对美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在贝恩在劫持飞机后,他让手下留在即将坠毁的飞机里,以制造最完美的犯罪现场。当这位年轻人平静地接受了贝恩的命令,并问他们的事业是否即将开始,在得到贝恩肯定的回答后,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贝恩的团伙攻占证券交易市场,妄图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情节虽然来源于漫画《黑暗骑士归来》,但恰好与现实中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遥相呼应。贝恩和《侠影之谜》中的忍者联盟,这是电影对民粹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夸张表达。诺兰也在电影中表明了他的态度,毫无疑问,他对这种破坏性的革命是反感的,他和布鲁斯·韦恩一样,认为高谭可以被拯救,也值得被拯救。

挑战敏感的政治话题自然要招来非议,有人说诺兰是在为美国的政治制度背书,电影充斥着说教的成分;有人则认为诺兰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但纵览全局,诺兰并未真正表明立场,他对资本主义体制和民粹主义都进行了批判,他似乎更相信一个浪漫的英雄主义结局,像布鲁斯·韦恩那样的英雄,像戈登和罗宾这样还有良心和责任感的警察,是他们拯救了这个城市。

这也是诺兰的一贯风格,他更喜欢抛出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一个喜欢开放式结局的导演,是不吝于在电影中长篇说教的,那些误解了诺兰的人,也许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

Rise

比较遗憾的是,为了给电影抹上古典主义的史诗色彩,在很多方面,诺兰做的有些用力过猛。布鲁斯·韦恩在众人“崛起”的呼喊中从监狱攀爬而出的场景更像是舞台剧,他和贝恩因为监狱而生的感情纠葛则显得有些牵强。诺兰或许太想和《侠影之谜》形成某种联系,以至于韦恩在离开监狱后的远景镜头几乎和后者一模一样。布鲁斯·韦恩在《侠影之谜》中新生了一遍,而现在,他又得在贝恩的监狱里再新生一遍。

无论如何,诺兰成功了,哪怕他在影片结束前仿佛突然忘记了某些东西,只好让女主角捅了蝙蝠侠一刀,成就了职业生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剧情逆转。他知道自己无法超越《黑暗骑士》,但他做到了自己的最好,还贴心地为我们送上了一个完美结局。就像电影中重新崛起的黑暗骑士,当他意识到有些事可能无能为力时,也会努力地去尝试,他要在蛰伏八年之后重新披上战袍,在光明骑士的图腾毁灭之时,重新为高谭带来新的希望。人生和电影,都是如此。 

光影魔术  

《致命魔术》

尼古拉斯·特斯拉

诺兰制造悬疑手法到底是什么把戏?最能代表诺兰风格的电影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但最杀伤脑细胞,也最让人过瘾的,一定就是2006年上映,由休·杰克曼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致命魔术》。

《致命魔术》有着一个典型的诺兰式开局,直截了当地希望用前几个镜头就让观众晕头转向。影片第一个镜头是一大堆相同的黑色礼帽,加上贝尔扮演的波登说出了那句富含深意的台词:“你有在仔细看吗?”接着,即是老爷爷开始为小姑娘表演魔术,并讲述魔术表演的三个步骤。但在迈克尔· 凯恩的魔术表演开始之前,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略:镜头首先展示了关在鸟笼中的,许多只彼此相像的小鸟。而破解整部电影谜团的关键也就在这个小魔术所使用的小鸟上。

遗憾的是,大多数观众在影片伊始可能还未进入观影状态,根本不会在意这个小魔术的意义是什么。诺兰总是先让我们窥探到整个故事重要的细节,然后在利用交叉剪辑手法打乱故事顺序,像每一个魔术师一样,他使用复杂的影片结构作为他的障眼法。在《致命魔术》中,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变鸟的小魔术又出现了几次,而表演这个魔术的过程通常也是麻烦不断,甚至有观众对魔术提出质疑。每一次失败的魔术都为观众留下了新的线索,但少有人能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要想了解事件的真相,只能耐心地等待影片的所有线索交汇到时间的尽头,让制造这一场光影魔术的诺兰为我们进行最终的解密。

这就是诺兰在电影叙事手法上所做出的创新,镜头碎片化和叙事跳跃化本是新类型片的共同特征,有很多人也曾这样做过类似的尝试,但能如此收放自如地玩着魔术,贯穿在自己几乎所有作品中,并始终用它来制造悬念的人大概就只有他一个了。这样的技法被人戏称为“捣蒜”,而尝起来感觉也和捣碎的蒜一样猛烈。而当我们对诺兰的独家配方上瘾时,就根本不会在意这些悬念是否被刻意设计了,因为这一过程已经足够刺激。 

《致命魔术》混乱的叙事顺序满足了观众窥探真相的心态,这也是诺兰一直在使用“主观性叙事”手法,从电影一开始,观众就和主角们感同身受了。每一位观众了解这个故事的方法和两位主角所一直在做的事情是相似的——他们互相阅读着对方的日记。

而当我们知晓的越多,并不代表更接近正确答案。正如片中读日记的情节,两个人互相通过日记窥探对方的秘密和想法,但无论是安吉还是博登,他们都不确定读到的信息一定是有用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该从那儿开始读起,为了找出对方魔术的秘密,他们只能翻来覆去的阅读日记。对于《致命魔术》来说,它也是一部值得反复翻看的电影,每一次的重温,都能感受到那些精心设计的小细节,从人物的表情,对白到整个故事的线索承接,一切蛛丝马迹都值得细细品味。

安吉和波登从初出茅庐的青年魔术师时相识,他们成为好友又因魔术中的意外事故而反目成仇,电影始终围绕两位男主角互相读对方日记的情节展开,并不断穿插两人的回忆。如果说《记忆碎片》中诺兰是在“炫技”,那么《致命魔术》天然的故事结构则让诺兰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交叉剪辑,打乱故事顺序。因为两人所记下的故事内容是相互嵌套的,现实和回忆一直在自然的交叉进行,对于一个悬疑故事来说,这样的叙事方法甚至是必须的,诺兰选对了剧本,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由于电影节奏很快,信息越来越多,人们很难将这样的线索连接起来。诺兰骗人的手段其实和电影中的魔术师如出一辙,波登留下的写着特斯拉名字的字条,就让安吉跑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在诺兰没将所有关键信息汇总收尾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科学和魔术

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回忆,日记和现实这三条主线终于交汇于一点。当诺兰为我们揭开谜底时,我们才领悟到细节的重要性。贯穿影片的关键词——“牺牲”和“着迷”是一切悲剧开始的原因,而贯穿影片的关键魔术——“变小鸟”的两种方法则暗示着两位男主角的命运,当这些细节伴随着闪回的画面被观众所回忆起时,导演高大光辉的形象瞬间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致命魔术》让很多人认识了特斯拉,这是它附赠给我们的意外礼物。特斯拉在与爱迪生因为理念的差异而分道扬镳,随后在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商业竞争中失败,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只留下了一个名字作为磁感应强度的物理单位。如果说爱迪生是像安吉那样拥有声望和金钱的表演艺术家,那么特斯拉就是像波登那样的默默无闻的天才魔术师,他本该拥有更多的名声,正如电影的英文名一样,直译即是“声望”,它被魔术师定义为化腐朽为神奇,鞠躬接受观众欢呼的那一刻。而诺兰无意或有意之间为特斯拉带来了真正的声望。片中的103位魔术师所做出的牺牲,大概只是为了聆听观众的欢呼,享受“The Prestige”那一瞬间的快感,若生命中未曾为一件事或一个人所着迷,大概很难理解那种情感吧。

《盗梦空间》

梦醒了吗

《盗梦空间》被是一部在形式上几近完美的电影,但在内容表达方面却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它逻辑严密,每一个细节设计都充满着象征意义;有人却认为它用堆砌新概念来故弄玄虚,许多情节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在艺术风格方面几乎最缺乏诺兰特色的商业电影,带给人们的初次震撼是惊人的。在走出电影院时,无论你是被电影的内容所吸引或是困惑到不幸睡着,都会如梦初醒般的恍惚。

诺兰一如既往为电影安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场,而错过前10分钟的剧情也会让人无法完全地理解结局。但在那之后,《盗梦空间》就没有故意地想让观众看不懂。与之相反,在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柯布集结盗梦团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诺兰一直在反复地为观众讲述盗梦的基本理论和世界观,甚至还安排新任筑梦师阿德里娜这样的学生来不断地提出问题,以便来解答观众可能存在的疑惑。

在剪辑方面,尽管本片的内容丰富,讲述了关于爱情、记忆和多重梦境的故事,还包含了悬疑、动作和科幻元素,本可轻易构建诺兰最喜欢的复杂结构。但电影最终的剪辑上却表现出收敛的一面。诺兰合理地利用了剪辑手段来表现梦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同步和不同步,在给观众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在试图强化他们对多重梦境的理解。除了柯布那分不清梦和现实的幻觉,几乎没有任何指向不明的镜头出现,每一次进入梦境,诺兰都给足了提示,在那个似有似无的开放式结局之外,现实和梦境之间都有着明确的界限。

从这两方面看来,《盗梦空间》可谓是诺兰最有诚意的商业电影。它的逻辑是否能被每一个人所接受并不重要,柯布的陀螺是否最终倒下也并不重要,《盗梦空间》激发人们灵感并让他们不断思考的能力,也许才是诺兰最在乎的东西。当柯布在街头为阿德里娜讲述筑梦的原理时,他试图让阿德里娜回忆生成梦境的细节,当我们感知世界的同时,梦境也在自动的生成,这也许就是那种称之为灵感的东西。而无论你是否接受《盗梦空间》的对梦和意识的重新建构,它都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灵感,它开始让你思考那些遗忘了一半的梦境,开始思考关于梦的细节是否合乎情理,开始思考我们进入梦境是否是为了醒来。

在表现梦境的艺术形式上,尽管梦境世界生成和坍塌这些宏观布局明显地受到了前人的启发,诺兰为电影构造的微观尺度的视觉奇观仍显示了他的独创性。在第二层梦境失重后,阿瑟和护卫在走廊搏斗的场景,注定要成为影史经典。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幕动作戏并不是纯粹的CG动画,而诺兰作为一个迷恋传统和真实的导演,不但拒绝了将多部作品制作为3D,还一直尽己所能地使用实体模型。在电影中,他就打造了庞大的机械结构来模拟失重状态下走廊的旋转,以获得更大的灵活度和逼真度。

《盗梦空间》也让诺兰挑战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元素。驱动着电影的是主角柯布的情感诉求,亲情和爱情第一次成为了诺兰电影的源动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的本质是一个爱情故事。也许是长期追求酣畅淋漓的叙事快感,在情感表达方面,《盗梦空间》的表现稍显笨拙。一代情圣迪卡普里奥扮演的柯布保持了全片的苦情形象,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几乎沦为了花瓶,两人联手上演的那段“你跳,我也不会跳”的对白,与13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反而成为了人们调侃的对象。尽管柯布和莫儿的爱情能在某些方面让人感动,但遗憾地是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表达,或许这是诺兰看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吧。正如部分观众认为,一直不愿醒来的那个人其实是柯布,当两个相爱的人渐行渐远,只是因为有人不愿从编织的梦境中醒过来罢了。

《盗梦空间》和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它们拥有同样名字的主角,而两位柯布也都干着偷“东西”的非法勾当。《盗梦空间》还是诺兰自《追随》诞生的12年来首部从零开始的原创剧本作品。它的象征意义非同寻常,也是诺兰对自己导演生涯的一个小结。有人指出《盗梦空间》的故事本就像极了拍电影的过程,日本人斋藤是投资人,柯布是导演,阿德里娜制作了剧本,药剂师尤瑟夫则是幕后的技术支持,阿瑟和伊姆斯则作为演员出现。而整部电影则描述了由导演柯布带领着他的创作团队,为“观众”费舍尔编制一场完美的梦境的过程。这样的解读大概永远不会得到诺兰的承认,当诺兰终于拥有了独揽大权的江湖地位,他大概还记得在华纳公司让他拍摄第一部商业长片《失眠症》时所受的委屈。所以他在电影里狠狠地揶揄了柯布的老板,作为投资人出现的斋藤坚持要参加到电影中,做一位普通的群众演员,没想到却拖了大家的后腿,险些将电影搞砸。

当柯布将斋藤从他囚禁自己数十年的阁楼中救出时,梦似乎结束了。但电影还没有结束,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本身就是造梦的机器,既然要利用《盗梦空间》来造梦,那么不妨把梦做的大一点。诺兰的奇思妙想蔓延到了电影的每一个角落, 当柯布的陀螺继续转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名字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的梦还没有醒来,而在片尾的字幕即将结束时,用来唤醒梦境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提醒我们梦可以醒了,但大多数人都不曾有机会听到它了。梦境还是现实,这交给了我们自己去选择。就像柯布在意识的边缘告诉莫儿的那样,他无法勾勒出爱人的每个细节,梦的完美是不真实的,他不能永远地活在梦中。但《盗梦空间》和所有的诺兰电影一样,都是真实的存在,它们的不完美和完美,都是如此的真实。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